房地产业的诚信缺口需要多久才能修复
今年7月,《小康》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,在社会诚信评价调查中发现,房地产企业、房地产中介“瓜分”了年度诚信最差的群体。
近年来,在央视“3·15”晚会的投诉统计中,关于房地产行业的投诉总是“排名靠前”。来自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,与住宅有关的消费者投诉比例连年上升,仅2010年上半年房屋的投诉比例就比2009年上半年上升6个百分点。主要表现在:一、部分房地产企业在销售前的承诺与销售后的承诺存在较大差异;二、房屋质量及公摊面积变更等问题尤为突出;三、擅自更改规划设计、执行所谓的行业规定收费、信口开河大开“空头支票”等现象更是层出不穷。
事实上,由于普通购房者很难凭借自己的知识对房屋性能、质量以及配套设施做出权威客观评估,只能依靠专业机构鉴定。正是这种对商品信息掌控上的不平等,使得房地产业能够“明目张胆”违背诚信、甚至欺骗消费者。
我国在诚信立法层面,目前缺乏科学的监管体系和追惩措施也使得诚信屡成空谈。《民法通则》、《合同法》和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,但这些仍不足以对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、约束和威慑。
事实证明,部分房地产企业这种背弃诚信、杀鸡取卵的经营方式,不但一次次破坏着行业的诚信底线,更像推倒了“多米诺骨牌”——— 近年来,房地产企业和购房者之间纠纷不断,这种纠纷最终演化成各界对房地产行业自律和道德的质疑之声。
诚信,依靠立法约束是一方面,法律的执行和监督也不可或缺。房地产领域诚信的“缺口”需要多久才能“修复”,同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。